10月30日,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在海南三亚亚龙湾落下帷幕,来自政府、国内外环保组织、企业、研究院、高校、媒体和公众等230名爱海人士齐聚海南三亚亚龙湾,共同梳理行业空白,探讨了海洋不同领域的协同共识。
论坛圆满结束
我们是护礁者!全球经验分享
珊瑚礁保育分论坛为第三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的重要议程之一,以“我们是护礁者”为主题,展开珊瑚礁保育探索及国际合作的讨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胜主持了该讨论,来自菲律宾Sangkalikasan公益组织副主席Jojo Rodriguez、印尼Blue Corner Marine Research执行长Andrew、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与宣传教育科科长李长青、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浩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夏涛分别针对现阶段所做的珊瑚礁保育工作进行了分享。
演讲嘉宾合影
- 菲律宾Sangkalikasan公益组织副主席 Jose(左二):长棘海星、船只抛锚、渔网、强浪等都会对珊瑚礁的生长造成了威胁;我们建立珊瑚苗圃,通过无性繁殖技术增加珊瑚株数,降低珊瑚的死亡率。……
- 印尼Blue Corner Marine Research执行长Andrew(右三):寻找附近的健康区域,进行珊瑚种类的调查,找到关键种,确认生态系统演化中珊瑚出现的先后顺序,科学推动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演替。……
- 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与宣传教育科科长李长青(左五):保护区管理模式为政府管理,企业参与。海上巡护每年平均600次,海岸巡护800余人次,设立社区监护点,与企业和社区进行共管。……
-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浩郎(左四):十年成立珊瑚保育区,并划推动划入生态红线,形成具有犯规效力的制度,为珊瑚礁保护提供政策基础。目前我们建立了样带进行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监测。……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夏涛(右一):免维护式珊瑚礁实时监视监测系统采用了自动清洁装置,定期进行舱体清洁,有效防止生物附着,大幅降低海底摄像机维护频次;搜集的咨询资料有利于促进珊瑚礁科研、教育和科普工作。
讨论现场
共识|共享数据 形成网络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如何进行更有效的珊瑚礁普查”小组讨论环节,香港珊瑚普查基金会总干事纪力伟主持该讨论。
【现状】不同海区情况差异,因此一套固定的监测方法,很难适用于每个地区;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数据的分享存在较为明显阻力与障碍,数据获取渠道有限。
【倡导】推行更加本土化的珊瑚普查,希望中国有更多像“公民科学家”一样的项目,调动民众的力量,呼吁更多人参与到数据共享的平台建设当中,以此来沟通护礁者之间的珊瑚保护信息互通。
纪力伟老师正在进行分享
[质兰基金会专家、博士罗杨主持了“社区参与珊瑚礁保育的意义、难点和方案探讨”小组讨论环节。
【现状】其实大家已经意识到社区对于海洋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同是我们需要保护海洋,而不是海洋需要我们保护,而海洋保护社区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近岸的社区,更包括内陆甚至更加广阔的全球范围。另一方面,大家普遍认为社区工作推行的障碍,更多不是受限于经济,而是受限于政策文化与技术水平,并且有许多例如监控、动员和参与养护等触手可及的行为,可直接参与到海洋保护的过程中来。
【倡导】因此我们呼吁深入了解社区的情况,建设更加紧密的保护沟通网络,认同海洋的保护不再是“孤岛”,而是需要社区参与,形成网络化的、立体化的保护。
罗杨老师与TNC专家进行讨论
分享会|《寻找珊瑚海》纪录片
为更丰富地展现世界各地珊瑚礁保育案例,在主论坛的蓝色梦想之夜环节,潜爱试放映《寻找珊瑚海》片段,以影像方式记录及传播世界各地珊瑚礁保育现状及发展成果,受到与会嘉宾的一致好评。
关注于环境保护的天王表赞助的珊瑚保育主题手表–追光者“蓝鳍”,更是引起晚宴高潮。
重要成果发布|全球珊瑚礁保护地图上线
作为论坛的主要成果,潜爱还发布了三个重要著作。一是《珊瑚礁保育案例集2019 版》,案例集预计收录5个不同地方的珊瑚保育情况,针对其使用的具体使用的保育或复育方法、过程和成果进行描述展示,丰富我们对于“珊瑚礁保育”这一话题本身的理解;二是《全球护礁者名录2019 版》:记录全球44家护礁的机构信息;三是《全球珊瑚礁保育地图》,更加直观地展示世界各地珊瑚礁保育进程,了解其他世界各地机构在珊瑚礁保育上的发展情况。
扫码获取资料